光伏新观察丨通威40年成功密码:坚持差异化竞争,做到两个世界第一
来源:光伏新观察
今年,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和水产饲料行业双龙头企业通威迎来了成立四十年的历史节点。
不久前,通威刚刚发布2022年最新季报。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高达246.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2.49%;实现净利润51.94亿元,同比猛增513.01%。
从上述数据看,这家成立已40年的企业营收和净利润仍在翻倍增长。放在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可以称之为四十年来中国民企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经过长达40年的市场检验,通威依然能够基业长青,延续让人惊异的业绩增速,它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战略布局,科学管理,人生就是博官网的文化,技术研发.......这些都可以说是通威四十年能够收获巨大成功的要素。
更值得一提的则是,通威创始人,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曾多次强调公司发展战略聚焦的重要性,突出强调通威要“聚势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背后所蕴含的是通威在四十年产业发展中,重视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也是通威在四十年中能够砥砺前行,不断走向辉煌的核心要素。
通威国际中心
深耕产业链两大环节,稳居世界第一
过去十多年来,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目前已成为全球最经济的能源生产和发电方式之一。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连续9年全球领跑,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在中美两国的各项产业比较中,光伏产业是与中国家用电器和高铁并驾齐驱、遥遥领先于美国的三大产业之一,也是中美两国所有产业对比中,唯一一个顶满饼状图外圈的产业。10多年前,中国多晶硅几乎全靠进口,10多年后的今天,到目前,全球前十大高纯晶硅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七席;前十大硅片企业中全部为中国企业;前十大组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而且这还是在美欧联手对中国进行了多年“双反”之后我国取得的成绩。
自2006年伊始,通威就跨界进入光伏产业,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通威今天已成为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毋庸置疑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游高纯晶硅和产业链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两大环节稳居世界第一。
在高纯晶硅环节,通威在多晶硅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已达到约20%,居于世界首位。而随着近期两个5万吨多晶硅产能投产,预计今年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上升。
内蒙古通威高纯晶硅精馏塔
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环节,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据了解,目前通威光伏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6%到18%。
放眼整个光伏行业,从最上游的多晶硅,到硅棒、切方,再到硅片切割、晶硅电池片制造,以及各种配套产品,直至封装成为光伏组件,最后进入发电并网,产业链条不仅长且“玩家”众多,竞争激烈。而通威凭借过去十多年在其中两个环节的深耕,就已成就如今的领先地位。
在众多光伏企业高举多元化、全产业链布局大旗的风潮下,如何破解通威的成功密码、梳理通威的发展之路,不仅能为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一种独特的方法论,或许也将为光伏从业者提供另一种洞察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视角。
战略聚焦,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强就去做大,相当于跳进火坑。只有在行业里占据前3名,甚至是位居第一的时候,你才能够扩张。”这句朴素的语录,完美诠释了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也正是通威步步为营、步步壮大的逻辑所在。
当通威踏入光伏产业时,首先选择的多晶硅环节。这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也是整个光伏新能源的核心原料。彼时的光伏行业正风起云涌。不同于其他企业乘着风向迅速扩大行业版图,通威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稳健而笃定。
产能规模从年产1000吨、3000吨,到1万吨、2万吨,再到目前的18万吨;生产成本从每吨100万元,降到50万元、30万元,目前已控制在3万~4万元/吨(剔除工业硅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不变价计算)。在金融危机、补贴退坡、欧美“双反”等重重挑战下进行4次重大技改,通过自主研发的“永祥法”生产工艺,将高纯晶硅产品关键性杂质元素纯度提升到11个9,部分达到电子级半导体硅材料质量标准,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全球领先。
而在高纯晶硅环节茹毛饮血7年后,通威才将脚步踏入太阳能电池片这条新的赛道。2013年至今,通威太阳能已从87人发展到超过12000人,产能从1.2gw提高到45gw,连续6年成为全球电池产能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企业。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16年深耕,通威并非没有机会跨入其他的环节和领域,但正是通过心无旁骛的专注与投入,方成就如今之伟绩。
事实上,光伏产业本身就处于快速的发展变化中。政策因素、环境因素、竞争因素都是变量,面对种种变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卷入“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怪圈。在20多年的波诡云谲中,早已有不少企业在快速登上行业潮头后,又因为激进的扩张迅速被时代抛弃。
面对市场与行业的残酷与“内卷”,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如果不能像钉子一样在行业中钻进去、站住脚,并且长时间做到前3名,投入越多,包袱就会越重。”刘汉元曾如此谈道。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定位是什么,这个思考不是因为高尚,而是因为长期在这个行业、这个环节能存活下去的必然要求。” 经济规律唯一不变的是它永远在变,所以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周而复始,始终有周期的变化。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讲,任何时候都要知道春夏秋冬交替中,每个节点如何活下去,如何在周期变化中提前有所应对、有所思考,做到游刃有余。
从某种意义来说,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难能可贵。
错位竞争,分工协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选择战略聚焦,并非是一种妥协,反而是一种基于行业长远发展的深思远虑。
谈到通威在光伏产业链上的布局时,刘汉元曾表示,通威一直倡导行业分工,一直坚守的原则是严控边界,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产品。在现代社会大工业、大规模分工协作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支撑长链条、全链条和自成体系的竞争能力的创新维系。在此背景下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是企业巩固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共同需求。
“哪个行业能够率先实现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生态,哪个行业就会更健康发展。”
就像刘汉元那个著名的形象比喻:总是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走到别人家去吃他的饭,结果回家发现自己的锅灶都被端走了,因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你为什么不看住自己的锅,然后把自己的饭做得又香又有竞争力呢?
事实上,这种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在通威近年来的一举一动中,早已有所体现。
据了解,在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环节,多个行业中下游知名企业都参股了通威的多晶硅生产环节。当通威在多晶硅领域收获成功时,在投资利润、技术进步等方面,这些参股企业都能分享到通威成功带来的收益。这种相互支撑、支持、协作的合作关系,能够让双方合作更加持久,更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电池片环节,通威也一直鼓励团队把产品研发、技术、性能和成本做到更好,做到更极致,力争为下游组件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工业革命100多年以来,市场分工理论实践的结果。在突出分工优势下,一个产业才能走得更远,对社会整体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才更大。
多年来,在光伏领域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提倡分工与协作的企业发展战略成就了通威在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而这样的成就也正是建立在其不断助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光伏产业成就了如今的通威,而通威也凭借基于行业大格局的长远谋略,赋能了整个光伏产业,并将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
在“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正走上全新的发展高度。而步入不惑之年的通威,面对行业周期尽管依然战战兢兢,但目标愈加清晰——今年通威再度发布未来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24年到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的产能将达到80万~100万吨,电池产能为130gw~150gw。意味着通威光伏制造的产能还将大幅增长至今天的4~5倍。
过去的成就是通威面向未来的底气,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通威前行路上的风向标,基于远见的战略格局则是通威笃定前行的定盘星。
正如通威“为了生活风美好”的企业愿景,当企业真正将自身发展置身于社会需求与行业发展之中,将社会与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己任,并为之付出长久的坚持和努力,这家企业的成功终将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