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40年系列报道之光伏荟:通威的基因
来源:光伏荟
作者:张丽广
中国光伏产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重复上演 “暴富” 和“破产”情节的精彩历史剧,而光伏龙头企业兴衰的根本逻辑却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基因。
纵观世界风云,无论是最近的俄乌冲突,还是历次中东战争;不管是美国的石油霸权,还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本质上都是对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能源支配权的争夺。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所以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能源革命。太阳能光伏产业被誉为全球能源革命的急先锋,也是世界各国未来能源战略安全的核心抓手,而中国正是执全球光伏产业牛耳者。
通威天津杨家泊“渔光一体”基地
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生产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目前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76%、96%、83%和76%。回看中国光伏产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重复上演 “暴富” 和“破产”情节的精彩历史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正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有这么一家光伏企业,之前是养鱼的,后来成为鱼饲料龙头,然后以一个外行身份跨界杀入光伏产业,硬生生把光伏硅料和光伏电池也做到了全球第一,成为光伏产业冉冉升起的新龙头。没错,读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他的名字叫通威股份!
2022年4月26日,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634.91亿元,同比增长43.64%;净利约82.08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同时公布的2022年一季报显示,一季度营收246.85亿元,同比增长132.49%;净利51.94亿元,同比增长513.01%。这是一份十分惊艳的数据。对比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去年1304亿元的营收、159.31亿元的净利润,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笔者更关注一个企业的基因,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下面我们通过40年的时间维度,来研究一下通威的企业基因。
通威基因一:精益求精
1982年,17岁的刘汉元刚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眉山县两河口水库渔场当技术员,在送技术下乡的过程中,他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流水养鱼技术,以亩产十几吨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单位面积产鱼量的历史纪录。鱼产量上来了,就需要大量鱼饲料。1986年,年仅22岁的刘汉元办起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渔用配合饲料加工厂——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科力饲料厂),这就是通威集团的前身。饲料行业由于门槛不高,竞争十分惨烈,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十余年如一日,这也逼迫通威炼出了超强的精益管理能力。
2006年,通威跨界进入光伏多晶硅制造领域,永祥多晶硅一期项目从启动到投产仅用了1年时间,刷新了千吨级多晶硅建设工期普遍需要3-4年的历史。2013年,通威通过并购赛维合肥工厂进入光伏电池制造领域,仅用2个月就恢复生产,1年时间就实现满产并开始盈利。如今,通威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和光伏电池生产企业,形成农业和光伏双主业的企业发展格局。
通威集团目前拥有海内外300余家分、子公司,员工近5万人,快速扩张的庞大团队也对通威的管理能力提出更多的挑战。“效率决定效益,细节决定成败,速度决定生死”,这是刘汉元在通威内部经常讲的话,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通威人的思想和行动里。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以通威太阳能电池公司为例,公司制定了非硅成本、a级率、转换效率、单线产出、综合能耗、产能利用率等几十个生产技术指标,逐一与业内外最优秀的企业对标,力求每一项指标都做到最优。更令人惊叹的是,通威的精益管理不仅涉及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对园区花草修剪是否齐整,路面是否整洁,员工着装是否标准也都不放过。如今,通威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出货量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光伏电池企业。
更高效,更精细,更快速,这也许就是通威“精益管理”文化的精髓,更是通威跨界在光伏产业取得成功的核心逻辑之一。
通威基因二:热爱创新
在发明网箱养鱼技术之前,少年时期的刘汉元就是一个技术创新小能手。有一年夏天,年龄很小的刘汉元看见爸爸干农活热得直流汗,就找木材做成风叶,简易的风扇被他一下午就做出来了。他还喜欢捣鼓无线电,在木头中间放一个转盘,再放一个唱针,一个简易的落地式音箱就做好了。当时谁家录音机坏了,都会大老远跑来请他修,刘汉元也慢慢成为村里的家电维修专家。
进入饲料生产领域后,刘汉元带领通威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推动饲料配方迭代优化,不断降低饵料系数(饵料用量与养殖鱼类增重量的比值),从而让通威饲料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
在光伏领域,通威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
通过自主研发的“永祥法”生产工艺,通威高纯晶硅纯度达11个9,99%以上满足太阳能级单晶拉棒要求,部分甚至能达到电子级半导体硅材料标准,其生产成本一路从每吨100万元,降到3万~4万元/吨(剔除工业硅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不变价计算),各项技术指标、生产成本、综合能耗、产能规模均为全球领先水平。
2021年,通威太阳能通过对现有perc电池产线的制程工艺技改,创造了23.47%的量产m6尺寸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接近perc电池技术的极限效率(24%)。为了抢占光伏电池未来技术制高点,通威抢先启动hjt、topcon的新技术布局,2021年1gw 异质结和1gw topcon中试线相继投产,技术指标位居行业前列。
在工业4.0智能工厂领域,通威也正在成为光伏行业标杆。通威在2017年就打造出了世界首条晶硅电池无人生产线,如今又与中国电信、华为强强联合,打造出光伏行业全球首个5g应用制造基地。此前需要上百位员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5g智能化改造,仅需几位技术人员,工厂便可进行24小时运作,生产效率提升300%以上。
2015年,通威全球首创“渔光一体”模式,水上光伏发电,水下养殖鱼虾,把通威的双主业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渔光一体”模式平均每亩可生产5万~15万度电,相对于传统水产养殖,可实现5~10倍的价值提升。
回顾通威40年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创新不仅是刘汉元本人的天赋和热爱,更已融入通威企业的血液里。在通威人的字典里,创新无处不在,永无止境。
通威基因三:有所不为
“总是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走到别人家去吃他的饭,结果回家发现自己的锅灶都被端走了,因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你为什么不看住自己的锅,然后把自己的饭做得又香又有竞争力呢?” 刘汉元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在光伏行业,一直有“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刘汉元却坚定地占位“专业化”。他一直倡导行业分工,有所为、有所不为,通威将尽可能在多晶硅、电池片两个环节集中发展。在错位竞争、协同分工背景下,企业才能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是企业保持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100多年工业革命以来分工理论实践的结果,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保持长链条、全链条和自成体系的强大竞争力。
永祥新能源一期、二期花园式工厂
以汽车工业为例,如果谁要把零部件、元器件、轮胎、轮毂、发动机、螺丝等汽车零部件都全程自己制造,根本就不可想象他能做出一辆好车。以此类比,光伏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多晶硅业务上,通威也没有独乐乐,而是尽最大努力和行业中下游客户分享。目前,隆基绿能已持有永祥乐山新能源一期和二期项目15%的股权、通威保山一期高纯晶硅项目49%的股权;天合光能已参股通威包头二期高纯晶硅项目35%股权;京运通和晶科能源已分别参股永祥乐山三期12万吨多晶硅项目34%和15%股权;在今年5月16日的通威股份年度股东大会上,刘汉元表示,通威将继续聚焦于自身“所长所精所专”的硅料、电池等领域,暂不考虑组件等产业链布局,专注于将当前产品的规模效应、成本优势以及品质做到最佳。通威与中下游产业链企业互相参股,但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行业里的人生就是博手机版的合作伙伴保持着错位竞争关系,能够使各方利益共通,互相支持协作,这样的合作无疑更为健康持久。
结语
精益求精,热爱创新,有所不为,通威的三大企业基因如果单独拎出来,也许其他优秀的企业也具备一到两点,但能同时具备上述三点的企业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狂热浮躁的光伏产业。
目前,通威的多晶硅产能为18万吨,电池产能为45gw。根据通威最新发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到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的产能将达到80万-100万吨,电池产能为130gw-150gw。这意味着,通威光伏制造的产能还将增长至今天的4倍以上,未来的上升空间值得期待!
光伏龙头企业兴衰的根本逻辑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基因,而通威的优秀基因无疑是其通向更大成功的源动力。正值通威创立40年,愿通威人不忘“为了生活更美好”的初心,为全球碳中和事业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