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40年系列报道之德林社
通威“四十不惑”,崛起的企业和伟大的时代
来源:德林社
作者:张佳儒
“长期来看,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在经济学家看来,双碳目标下,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产业机会,就是新能源。
俄乌冲突持续,在全球能源危机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环顾全球,加快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共识,煤炭、石油之后,能源转型的步子越来越大。
在中国,推动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历史告诉我们,大国战略实现需要产业崛起,产业崛起需要龙头公司带动。
当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细分领域中,太阳能光伏有望成为行业主角。反映到资本市场,过去两年,a股已经有十几家光伏公司进入千亿市值俱乐部。
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走出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家万亿市值巨头。光伏产业未来水大鱼大,跑出几家万亿巨头,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在价值投资者眼中,买龙头就是买价值,长期看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产。
在光伏行业,有一家全球龙头,其在产业链上游高纯晶硅、中游电池片领域产量夺下全球双冠军。这家龙头是通威股份,“不惑之年”威然傲立,股份市值最高突破2800亿元,品牌价值近1500亿元。
早在十多年前,通威就前瞻地布局了光伏新能源,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身体力行地为国家能源转型战略鼓与呼并“躬身入局”。
当下,我国原油70%依赖进口,刘汉元分析,我国完全有条件用10~20年时间,一劳永逸地解决原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光伏产业在未来清洁能源格局中是“第一主角”。
在通威等前瞻性布局下,我国光伏产业打破欧美技术垄断,全面领先全球,成为媲美高铁的“国家名片”之一,为大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筑牢产业根基。
除了光伏产业,成立四十年来,通威还深耕绿色农业,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无论是农业还是光伏,通威的两次选择,都是社会和时代最需要的。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也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智慧:一个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中,才更有力量。
改革开放和政策东风下,通威一步步崛起,是伟大的时代成就了通威。家国情怀、使命担当,通威也用切实行动,做时代的企业,回应时代的召唤,立足现实,扎扎实实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十不惑:通威做了两次正确选择
很多人知道通威,是从绿色农业开始的。你吃的每一条鱼,每一份水产,都可能被喂养过通威的饲料。目前,通威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
40年前的一次抉择,是一切的起点。不满20岁的刘汉元,凑了500元开始创业。当时,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进入关键节点。
刘汉元认为,在农民、农村、农业协作上,需要工业化的推动。于是,他创立的通威主攻技术创新,希望和农民协同发展,助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984年,刘汉元发明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创造了四川养鱼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1986年,这项技术还被列入农业部“星火计划”,正式向全国推广。
而这时,刘汉元则将业务延展到饲料生产上,并持续深耕。目前,通威年饲料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不仅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还远销越南、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2004年3月,通威成为全球水产饲料龙头,并成功在上交所上市。
两年之后,刘汉元带领通威进军新能源,主攻光伏。这是通威又一次重要的抉择。
永祥新能源一期、二期花园式工厂
饲料和光伏,这样的业态融合从未有人做过,通威跨界高精尖科技,一度被业内质疑。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科技巨头三星也是靠卖农业产品起家的,伯克希尔前身更是一家纺织厂。
有理想和情怀的企业,是值得尊重的。通威跨界光伏,商业战略选择背后,是刘汉元心中的家国担当:社会需要什么,企业就做什么。
纵观历史,大国崛起的战略先导,就是能源转型。刘汉元早早意识到,当下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未来,谁利用好了阳光,谁就能掌握时代的发展节拍。
在新能源细分领域,刘汉元敏锐地觉察到,光伏是最具爆发力的“第一主角”:“光伏能量来源路径最短,储量最大,且成本较低,几乎是未来能源的唯一选择。有阳光的地方就能清洁发电。”
预判最终成为现实。2021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也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政策东风下,光伏被视为未来几十年最具成长确定性的赛道。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回过头看,通威十几年前布局光伏,极具前瞻性。古人有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刘汉元带领下的通威,站在服务社会的高峰上览众山,两次战略选择都做到了通达“不惑”。
家国情怀:助力双碳目标、乡村振兴
通威的崛起,产生了蝴蝶效应,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荣耀,对于保卫我国光伏产业安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等,还都有更重大的意义。
回顾产业的发展史,“缺芯少屏”,长期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这种现象被称为“卡脖子”。十多年前,中国光伏也曾遭遇被“卡脖子”的困境。
当时,欧美日韩企业垄断核心多晶硅原材料95%以上产量,核心制造设备的90%,光伏发电的80%以上应用市场。一句话总结,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刘汉元毅然带领通威进军光伏产业。在政策支持下,通威与产业链同行们卧薪尝胆,将中国光伏格局改写:制造、装机、发电“三项世界第一”。
2021年,“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后,光伏产业站上风口,通威前瞻布局和雄厚实力,受到多方关注。在光伏产业,通威在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具有优势。
在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环节,通威2021年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左右,随着近期两个5万吨多晶硅产能投产,预计今年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上升。中游电池片环节,通威太阳能已连续5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光伏电池2021年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15%。下游应用终端,通威“渔光一体”模式正在全国快速扩张。
通威天津杨家泊“渔光一体”基地
截止2021年底,通威已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 48 座,分布在天津、安徽、江苏、江西、山东、湖南等多个省市区,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达到2.7gw, 全年结算电量30.90亿度。
通威独创的“渔光一体”,水下是健康绿色水产品,水上是光伏清洁能源,同时集合渔业科普、光伏科普、大数据科普为一体的研学游、垂钓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态。真正做到了现代养殖、清洁能源、研学休闲的三大产业融合,土地价值提高5至10倍,不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能带动百姓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绿色农业 光伏的双轮驱动下,通威实现了业绩和股价的“戴维斯双击”。
2021年,通威实现营收634.91亿元,同比增加43.64%;净利润82.08亿元,同比增加127.5%。2022年一季报,通威继续高增长:营收同比增长132.49%;净利润同比增长513.01%。
二级市场上,通威近两年快速走高,并维持高位,最近2个月股价涨幅50%。2022年6月23日收盘,通威股价报55.18元,总市值2484亿元。
对于通威未来的规划,刘汉元希望做一家“百年老店”,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成为助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
刘汉元的底气,源于通威的业绩实力。不久前的6月17日,通威公告签订重大合同,2022年至2026年,客户计划采购不低于21.61万吨多晶硅产品,预计订单总额在509亿元以上。
年平均百亿的销售额,这将是通威未来业绩增长的有力支撑。此前券商机构表示,通威龙头地位稳固,有望长期受益于光伏高景气度,是值得关注的优质企业。
回顾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我们很难看到通威这样的企业,不仅打破了民营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魔咒,还在不惑之年愈发青春,在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双主业中持续进击。
各领风骚三五年,还是基业长青,这是企业自身特质决定的。
回顾通威过去四十年的成功,首先源于持续创新,无论商业模式或是技术,总有源头活水。其次是坚韧不拔,困境中打牢根基,穿越行业周期。而最重要的,是两次前瞻而通透的选择,让企业价值与时代和社会需求共脉搏。
《荀子》中有一句话,“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四十年风雨兼程,通威坚持做时代的企业,就是在“顺风而呼”。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水大鱼大,通威站在新起点,必将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海阔凭鱼跃。未来的通威,更值得期待。